就在北线的谢艾等人为了三天后的会战而做准备的时候正,在南线进攻河东郡的桓熙势如破竹,连克河北、大阳二县。
因为是桓熙亲征,有他的约束,将士们倒也没敢放肆。
虽然城头变换旗帜,但并没有影响到民众的生活。
安民告示贴满了大阳城的大街小巷,此前担心兵祸而闭门歇业的商户也已经重新开张。
除了不时有梁军将士在街道上巡逻,出入城池都得接受严格的搜查以外,几乎与平时看不出什么区别。
至少河北、大阳二县百姓的情绪大体还是稳定的。
桓熙在大阳稍作休整,随即北上,计划在解县与沈劲汇合。
此前沈劲奉命出兵解县,只是与桓熙的进展顺利不同,沈劲迟迟未能夺下城池。
当然,这也与沈劲兵少有关。
桓熙如今推行的军制,看似全民皆兵,但是州郡兵严重缺乏训练,等同于后世的乡兵,战斗力十分低下,只能用于守城。
而沈劲进攻解县,能够派上用场的,只有自己早年间招募来的一千部曲。
桓熙虽然不曾明令禁止豢养私兵,但他对此事的态度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沈劲的私兵在桓熙北伐关中期间立有大功,当年兵出子午谷,就是沈劲作为先锋,替桓熙开道。
因此,桓熙也默许了这支私兵的存在,但沈充要想扩充规模,也注定是不可能的,桓熙不会为他额外拨款,以沈充的财力,供应这一千人也已经是极限了。
单凭一千部曲,怎么可能拿得下解县。
反观桓熙,身边不仅有精锐步骑跟随,身后还有周楚分出的州郡兵,用以接管他攻占的城池,无需桓熙分兵驻守。
由大阳北上,进攻解县、安邑,需得翻越中条山脉。
中条山脉依黄河而行,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三百二十余里,群峰矗立,整体海拔在1200米-2300米之间。
风陵渡、河北、大阳等地便是由西向东,分布在中条山脉与黄河之间的狭长地带。
而中条山脉以北,便是后世的运城盆地,蒲坂、高王、解县、安邑等城池皆设于此。
东汉建国之初,更始政权大将樊参进攻刘秀部将邓禹所占据的安邑城,就是由大阳北上,翻越中条山脉,与邓禹在解县以南展开激战。
桓熙倒也希望能将吕婆楼的主力引出安邑城,真要在旷野决战,他就不信虞国的二线部队还能够正面击溃自己麾下的精锐步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