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是要倾举国之力,想要夺回河东郡。
双方的战争准备越充分,也就越难分出胜负,很容易陷入长时间的拉锯战。
届时你来我往,不相上下,对箭矢以及近战类的长短兵器都是极大的消耗。
汉武帝时,李陵奉命率领五千将士出塞作战,他们携带了五十万支箭,可是仅仅一天时间,箭矢就被匈奴人耗光了。
而沙苑之战时,为高欢断后的东魏将领薛孤延且战且退,也是在一天之内,就砍断了十五把大刀。
有鉴于此,桓熙怎能不多准备些甲械,他给了王猛一连串具体数字:
“此战,我要带走十五万张弓弩,四十五万条弦,一千五百万支箭,各类长短兵器五十万柄,另需十万副轻甲。”
桓熙将在河东集结十万将士,平均下来,其实也不算多。
这也只是前期的准备,如果战争旷日持久,桓熙还得指望王猛继续从后方为他输送甲械。
打仗,其实就是在烧钱。
实际上,除非是刚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军,否则,不可能存在只带着一把武器上战场的军队。
战争,归根结底就是双方国力上的比拼,除非是将帅之间的才能差距太大,否则,往往会是将士更多,准备更充分,后勤支援更及时的一方取得胜利。
而国力不济的一方,则会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迫退兵,或者急于求战,给到对方取胜的机会。
譬如长平之战中的赵国,就是因为支撑不起这种消耗战,而不得不临阵换将,选择让敢于冒险额赵括披挂上阵。
王猛知道任务艰巨,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应了下来。
桓熙随即又询问起了粮草的调运情况,有道是三军未动,粮草先行,王猛早在桓熙放弃从河套出兵的计划后,就在向河东郡调运粮草。
王猛继续汇报道:
“秦州、梁州先后运抵三十万石粟米,同时,楚国的支援已经验收,尽数发往了河东,囤积在高王城中。”
桓熙微微颔首,他对王猛的这一安排颇为满意。
在桓熙全取河东郡以后,高王城已经不再是抵御外敌的最前线,但它扼守交通要冲,桓熙要从蒲坂进军河东,必然经过高王城,因此,王猛选择在高王城内囤积粮草。
当然了,沈劲在高王城中依旧留有重兵,以看护城中粮草。
高欢就是盲目相信潼关之险,而选择在弘农囤粮,没有布置重兵。
哪知道潼关对关西的防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