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价值判断不轻,他觉得,虽说整部电影里的男女主角都经历了高中、大学以及走上社会,但是它最大的篇幅还是在描述男女主在高中时的感情生活,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其实就是描述了高中生的爱情故事而已。
既然是高中生的爱情故事,那么,作为票房主力军的二十到三十五岁年轻人、中年人,是否还会对这样的影片感兴趣?
不光是腾华滔,制作团队里的其他人对这部电影的商业价值,也不是很抱希望,即便是业内的同行,虽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从了解到的信息来看,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商业效果也有很大的质疑,虽然现在牧野映象调动了牧野科技的推广能力,把这部电影推的人尽皆知,但是说到底,真正起决定性因素的,是到底有多少人愿意为这部电影买票。
眼下,对《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抱有最大希望的,就是李牧,因为李牧心里很清楚,这部电影当年横空出世,之所以能够斩获极高的票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部电影做到了对用户深层需求的下探以及深入挖掘。
所有人都觉得观众喜欢看的是大片、大明星、大制作,喜欢冯氏喜剧、喜欢张氏电影,喜欢无厘头的喜剧、喜欢现代都市矫揉做作的情感故事,于是所有人都在围绕着这些关键点做电影,认为这才是商业电影的精髓所在,没有人愿意多动动脑筋,想一想观众更深层次还有哪些需求。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这样的电影,核心受众永远都不是高中生,而是所有那些拥有高中经历却已经步入社会的人群,可能是二十二三岁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也可能是工作了好几年、二十七八岁的青中年,还可能是那些已经三十多岁、结婚生子奔四张的中年人,只要他们有过高中经历、只要他们有过早恋的情愫,只要他们对高中生涯还有所缅怀,那么他就都是这部电影的核心受众。
正因为《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误打误撞的下探到了用户的“怀旧”情愫,所以才在票房上得到了巨大的爆发,这个爆发,包括制作发行公司,包括主创团队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
而后的许多跟风作品中,《夏洛特烦恼》也是一匹绝对的黑马,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不仅下探到了用户怀旧的这个层面上,还盗用网文圈里的重生梗,搞了一把伪重生,以“重新再来一遍”的切入点,带领大家重温了一遍高中生活。
其他人都是带着观众一起怀念高中,《夏洛特烦恼》是带着大家一起“回到高中”,显然后者对用户需求的探究更深入,而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