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俄国人好几个月的进攻都没有进展,奥地利帝国也似乎没有插手巴尔干的意思。
这让英国人看到了希望,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就可以将近东的局势维持原状。
然而现实是奥地利帝国突然参战,而参战的理由居然是守卫神圣同盟的合法边疆。
虽然奥地利帝国没有明说,但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奥地利帝国是在被迫参与一场正义的战争。
约翰·罗素并不纠结于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只是奥地利帝国的参战真的让他很绝望。
这种绝望是无法缓解的,因为任谁都清楚英国不可能在陆地上打赢神圣同盟,所以战争这个选项压根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至于科林·坎贝尔那套所谓的争先理论在约翰·罗素眼中就是笑话,消耗其有生力量?
奥地利和俄国光常备军就有一百多万,消耗个屁!
这一仗能打掉多少人?八万?十万?
刚刚出兵二十几万,奥斯曼帝国就已经顶不住了,以此时英国的经济状况能向近东投送多少兵力?
而且现在全世界都不太平,英国根本就不可能把全部主力投入到巴尔干地区。
最关键的问题是,即便英国不惜代价地将全部兵力投入战场,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也很难改变。
在约翰·罗素脑中只有两个选项,一个是拆散神圣同盟,瓦解这个强大的敌对势力,另一个就是拉来强大的盟友与之对抗,比如法国、普鲁士、美国、奥斯曼。
至于硬拼他完全没有这个兴趣.
盟友方面奥斯曼人肯定会和英国站在一起,但前者的体量太小对抗俄奥同盟还远远不够。
法国人是最容易争取的对象,法国对俄奥两国都充满了仇恨,既想要洗刷耻辱,又想打破大国之间的平衡。
法国是欧陆大国,实力和影响力都十分强大,更是可以在大陆上直接牵制奥地利帝国。
不过此时的法国连遭败绩,经济濒临崩溃,政治不稳。先后几次战争损失了数十万青壮,只获得了海量的债务。
拿破仑三世虽然对英国人的提议很感兴趣,但却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参战。
其实只要法国参战,哪怕法国人在近东地区一场不输,拿破仑三世也输了,而且是十分彻底。
因为无论是正统派,还是奥尔良派,亦或是共和派都不可能放弃这个夺权的机会。
一场内战在所难免,而已经派往巴尔干的主力恐怕很难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