炽回到了文华殿,不久后,收到了儿子写的密疏。
朱高炽对于杨溥非常的认可,如果不是杨溥要求儿子以密疏的方式上呈,那么太孙第一次正式的奏疏就会被否决,对于太孙的威信很不利。
老成持才的重臣,的确是国家之福。
朱高炽没有公开这封密疏,只是叫来了杨士奇几位大臣,小规模的传阅,他想看看内阁当下的水平,具不具备他的要求。
杨士奇等人看后,很快得出了结论,不能答应太孙的要求。
朱高炽露出欣慰的笑容,虽然杨士奇等人的理由不够完善,可是已经够了,朱高炽这才全面的解释。
“农业是有限的,工业是无限的,工业国的秘密就在这里了。”
“大明工局自己造一艘船需要十万,从民间商行买一艘只需要五万,但自己造除了铁矿石成本其他附加值是留在内部循环的。”
“我当然知道海外人力低廉的优势,可是与我内部有什么干连呢?”
“技术传播了出去,为海外带去了技术岗位,也为海外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着外购五万元是全部流失到外部的。”
“请一定注意,国内的内部循环的利益是社会分配模式,我多年来严格控制海外的工业化竞争,就是为了保证国内这套制度得以施行下去。”
朱高炽的解释,令几位大臣深思起来。
制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了,看你锚定是什么,是国家还是个体。
朱高炽笑道:“社会资源分配模式的秘密也在这里,它根本不追求经营性质的那种售价减去成本后的销售利润,看中的是大循环,工农业总产值全是它的利润,当然是越大越好。”
这也是为何社会主义国家搞工业如此凶残的原因,成本无限趋于零,又不求经营性利润,那还不一下子就是几何级爆炸性增长。
毛熊二战前还是使用锄头的农业国,二战后就变成了钢铁洪流,如此短的时间带来的巨大成就就是这样的原因。
包括历史上的李鸿章说“中国造船之银,倍于外洋购船之价”。这就是典型的农业思维,搞了一辈子洋务,还是只能看到工业的表象,看到的是那些枪炮轮船,林立的工厂,还在比售价,根本不知道“工业国”这三个字代表什么。
老鹰的企业为了成本在全世界订购配件,但德国的克虏伯也好,苏联工厂也罢,它们不追求成本,就看自己国家有没有。
能自己生产绝对自己生产,能在国内配套的部件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