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周知,科举制度是古代平民学子想走向仕途,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也是朝廷选拔优秀人才的良好渠道,因此科举考试极其严格。科举考试具体可划分四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院试(也叫府试,县试,根据地区不同,名称也不同)—乡试—会试—殿试。而考生也分为四个等级,只有通过相对等级的考试才有机会参加下一级考试,县市区会为适龄学子分配童生资格,拥有了童生资格,就等于拥有了科举考试入场券。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再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通过殿试成为进士,但是一般来讲,能通过乡试的人就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在古代如果想参加科举,首先需要家世清白。在报名时,报名表上须写明祖上三代的信息,部分特殊人群(女人,商人,罪犯,僧人等等)会被限制,例如,祖上三代有人做捕快的,那么三代人以内也是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的。魂穿的穿越者还好点,要是身穿……那完蛋了,你连户籍都弄不到!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填真实的信息不就行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其原因有三。其一,因为报名表上,不仅需要有祖上三代的信息,更需要有当地人的担保,担保人的信息也需详实,一旦考生信息有假或者在考试中作弊,那么担保人会承担连带责任接受惩罚。其二是提交上去的考生信息,会有专门的人进行审查,审查结果将直接决定是否能参加科举考试,而参与审查的人大多由朝廷任命,他们如果出现任何偏差,都是重罪,所以审查过程极为严格。其三,使用假的信息报名尽管能侥幸通过乡试审查,但在之后朝廷的任命和接下来的考试中都会再次受到调查,一旦在皇帝面前被拆穿,就是欺君之罪,重则诛九族。
科举考试的第三大难点,就在于试题和阅卷十分严格,试题不仅考验考生文笔能力,还需要其博学多才,通揽古今,懂得治国之法,对于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且为了避免考生作弊,设立的考棚也是非常考究的。每间考棚大约1平米,三面设立高墙,加上一个简易的屋顶,只有一面是开放的。考生带着行囊和口粮,进去后不能出来,吃喝拉撒都在里面解决。科举考试现场通常会禁声,气氛显得十分压抑,而且按照朝代不同,考试的时长也大有不同。短则3天,长则9天,清朝时期的考试就是九天制,由于长时间的精神紧绷,就会出现考生考完试就疯了的现象。
考完试,就算结束了吗?
并没有,真正的审判才刚刚降临,众多考生的考卷会被主考官随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