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还被卡着呢,已经吃尽了苦头。
江文皱着眉道,“你这个讲故事的方法有点太直白,或者说,太浅了。”
陈麟风点点头,“我也这么觉得。”
冯晓刚精神一振,“怎么说?”
江文看向陈麟风。
陈麟风朝他示意道,“江哥你先说吧。”
“那行,你觉得我说的哪有问题,再来补充。”
江文咳了一声,开始说出自己的见解,
“剧本中设置有一个神父,这个我明白你们的用意,生命在大灾面前如此脆弱,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是宗教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所有想要有所作为的电影,都在探讨深刻的命题。
但晓刚探讨的太浅了,至少我从你的描述中没有听到。”
“是啊,”陈麟风接口道,“一部电影想要足够深入人心,一定要有自己的内核。”
“饥寒交迫之下,人命如同草芥,说死就死,主视角的‘老东家’,他的一切亲近之人逐渐失去,家人、故乡、财富、希望一点点离去。
在不断失去的过程中,人要怎么坚持,要靠什么继续生活?
最终老东家遇到了一个死了母亲的小女孩,终止了自毁的念头,但这只是活着,不是生活。
我想老东家在未来,在故事结束之后,一定是继续生活下去了,但这些观众看不到。”
“小陈说的没错,电影必须要有精神主旨,不能只是出于展示历史这个目的,这样很好,但还不够好。”江文表情严肃的强调。
他在这方面一向是不缺的,甚至过于充足了。
典型就像《太阳照常升起》,已经充足到常人看不懂的程度。
而冯晓刚则是另一个极端,电影比较空洞,有的时候只有私货,没有思想。
陈麟风为了好说明,举了个例子,“想想《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在里面塞了不少关于人性。人道和生存意义的探讨,片中的人物,都在不断诘问生命的价值。
放在《1942》这里,老东家不断遇到让人悲伤绝望的事,他难道不会有想法吗?
哪怕再朴素,再浅显,也是其精神所在。
同样,拴柱被鬼子杀死,他为什么会走向这样的结局,此前他一定是有了想法,才会不愿意配合鬼子兵。”
陈麟风将故事中的几个人物一一点评了一遍。
大概都是那个问题,这些人只遇事,而少有情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