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中,疑为水所坏,因不复取,既踰月,临池饮,又坠一金器焉,乃令善水者取之,并得其墨,光色不变,表里如新,其人益宝藏之。”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南唐皇帝常用李家墨赏赐功臣,宋太祖以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廷珪墨。每年徽州要向朝廷进贡1000斤墨。由于统治者的垄断,市上很难买到李氏父子所造的墨,宣和年间,竟出现“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奇缺现象。
这廷珪黑所书作品,简儿在卢家那些传承书卷中见过,甚至于她自己都藏有(虽说舍不得拿来用),所以这用的是不是廷珪墨,简儿自认凭着她的眼力还是有几分把握能认得出来的。
而澄心堂的纸就更好认了。“肤卵如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正是澄心堂纸的特点。诗人梅尧臣为之作诗,诗曰:“澄心纸出新安郡,触月敲冰滑有余;潘侯不独能致纸,罗纹细砚镌龙尾。”以简儿的眼力,特征如此鲜明的东西那绝对是一眼货。
所以就算以自个的能力不敢出言考证这套《阁帖》的真实,但辩证这纸还有墨的能力那总还是有的吧,只要这两样被论证了,那么这套《阁帖》不是祖本那也有很大可能性是明肃府本,或南宁时期的刻本(这个可能性最低)。
对了,祖本与明肃府本这两个版本可能存在的区别是什么来着了?简儿趴在床上,托着下巴,指尖还很不老实地在那小脸蛋上轻轻地弹啊弹。努力回想着自己所看过的资料中关于这两个版本的描述,毕竟按现在的情况看,这两个版本的可能性是最高的了。
最先说这早已绝迹的祖本吧。“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是史料中关于它的描述。
不过,《阁帖》起初刻在木板上,因为水份的蒸发,刻板出现裂纹,于是工匠们便用银绽锤打成锔子将裂纹锔合,这样在拓印时,拓本就出现了银锭纹,其次,就是它的纸与墨了,宋太宗在《阁帖》刻成版后,明确要求拓印时一定要用当时最名贵的澄心堂纸与廷珪墨。所以这两项是它最大的特征,同时也是最主要的辩证依据。
只是唯一可惜的,这刻本为新出土之物,并不属于传承有序之本,上边更不可能有收藏者所用的铃印,哪怕那汪姓小吏的印也没有,否则这辩证起来可就容易多了。
说完了这祖刻本,咱就再来说说这明肃府本吧。
与祖本相同,明肃府版的《阁帖》同为全帖10卷完整,宣纸墨拓。其各卷末均刻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圣旨模勒上石”小篆3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