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帝王的谴告,灾异降临,表明帝王有过,必须自我检讨,并下诏书求贤,征求意见,匡正过失。所以诏举贤良方正多在日月之蚀,冰雹虫害、瘟疫流行之机。所以,贤良之举属于特举,非为岁举,但与其他特举科目相比,则是察举次数较多的科目。)
少嫆豁然开朗:“我明白了姐姐,就像子默方才所言,竭泽而渔的苛政实为舍本逐末之选,行不得长远的,而大汉国力得以恢复,为后来‘昭宣中兴’打下厚实的底子,霍光其策功不可没。”
(昭宣中兴:指的是西汉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 【为公元前87年至前48年1月10日】,此时的西汉自汉武帝对外战争结束后,逐渐进入恢复性稳定及发展阶段。)
虽无关乎时局,见兄长与姐妹们议及与国政多少有点牵连的话题,极之少有,子献从刚刚起就兴奋不已,且按捺不住,亟想把心中所想倾述一番,他挺直了腰背道:“武帝开朝以来所定之‘户调制’,田租每亩每年纳粟4升,每户每年纳绢2匹、绵2斤,租调之外,不再以其他名目擅自征收,体恤劳苦,休养生息,殊为德政啊。”
他所谓的“户调制”,亦称“租调制”,源于魏武发布的一条律令,令曰: 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擅兴发:亦省作“擅兴”,意思是不按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赋税。)
此后,“户调”这一税名从曹魏起成为定制,属于一项重要的税收改革,与之前两汉实行的田租制相比,上缴额度要低,如两汉田租制明确规定百姓不但要上缴田租,还要上缴刍税和稾税,曹魏为天下苍生计,废除了二税,有益民生,为后来灭蜀,更为后世四百年之田租征收方法奠定了基础,成就斐然。
子默用力地点着头:“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利不用竭而民不知。”
(“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句:出自《管子·国蓄》篇,是管子学派的思想之一。大意是天下财政日渐富足,可是老百姓的税赋却没有增加;国库里的钱取之不尽,可是老百姓却没有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这是管仲经济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通过节用、开源等手段,来达到财政富足的目的。 )
子猷目光灼灼,宽厚的嘴角渐渐上扬:“纵观古今,切磋来去,大家多少已体会到‘国用’的意味了,由此看来,《禹贡》中此一‘贡’字,实乃该篇之大眼目也。古来学究多解为‘贡赋’之贡,如子献所言,然“贡”字之本义,据《说文》贝部解为‘献功也’,其意与贡赋尚有分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