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都是ESG范畴,他们称之为“多样性”、“公平性”、“包容性”。
贝莱德是ESG最大的倡议者和资助者,大量打着多样性和公平性标签的机构都是贝莱德资助的。
所有与贝莱德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都必须经过ESG有效性评级机构的评分,符合贝莱德对ESG的要求。
甚至贝莱德会要求业务往来公司的业务往来对象,也必须符合ESG要求,否则他们也会取消与业务往来公司的业务合作。
前面说了,贝莱德控制的资产规模是五万亿……
只要稍稍大一点的公司,就一定会直接或间接的与贝莱德产生往来。
通过这种方式,贝莱德预计最多五年,就能把“多样性”与“包容性”挑动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他们之所以费尽苦心也要搞ESG,目的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目的,就是转移“他们”所造成的贫富差距矛盾,让民众把斗争的精力放在屁用没有的彼此观念差异上,不要向“他们”身上转移斗争焦点。
毕竟“他们”的资本实力已经强到了让人完全无法忽视的程度,无法再像过去一百年一样躲在影子下隐藏。
既然无法隐藏,那最好的策略就不是韬光养晦,更不是重拳出击,而是祸水东引。
而第二个目的,则是对世界上各大实体组织和民众的规训,通过强行塑造一个所谓“正确”却漏洞百出的价值观,逐步规训世界上所有人,而把“他们”自己置于这套叙事逻辑的最顶端,让拥有ESG评级机构的“他们”,享有这套逻辑的最终解释权。
本质上说,他们是在塑造这个世界上新的婆罗门。
这套方案是在五年前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之后正式成型的,那起运动虽然没造成什么真实的危害,但却给了“他们”很大的震动,让他们了解到,如果再不转移矛盾点,这把火迟早会烧到他们头上。
同年,受到贝莱德资助的沃顿商学院开始通过学术包装的形式鼓吹ESG,说关注多样性、包容性的公司股票回报率每年比同行高出 2-3%,吸引大公司建立ESG体系。
沃顿商学院说的是事实,但这些运营良好的公司所关注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和最终ESG评级机构鼓吹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属于是偷换概念。
而且,究竟是因为公司业绩更好,所以有闲钱搞多样和包容;还是因为多样和包容才导致公司业绩更好,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