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推行的新政,表面上颇为支持,还依照新政的一些条例,在百济鼓励农商,减免了部分赋税,百姓对此倒是赞誉有加。”
李承乾微微点头,神色稍缓:“如此甚好,看来舅舅还是顾全大局的。只是,我听闻他在百济大力整顿吏治,可有此事?”
文忠接着说:“正是,殿下。长孙司徒到了百济后,严查腐败官员,惩处了不少贪墨之辈,这一番动作,倒是让百济官场风气为之一振。”
李承乾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若有所思:“整顿吏治是好事,只是不知他换上的都是些什么人?”
长孙无忌抵达百济的消息传开后,许多大唐前来辽东求官的文人学子,更倾向于前往海东,也就百济地区。
文忠面露犹豫之色,小声说道:“殿下,据下面传来的消息,长孙司徒换上的官员大多是他的心腹。”
“这些人里,有不少确实有真才实学,将地方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也有少数人,行事作风让人捉摸不透,只一味地对长孙司徒言听计从。”
李承乾轻哼一声:“我就知道,舅舅此举虽有整肃官场之功,却也难免有培植势力之嫌。”
“你让人多多留意,除政务外,军队之事,不可让其插手。”
只要兵权稳固,其他方面,倒也无伤大雅。
“是,殿下,臣定当全力留意。”文忠恭敬地应道。
午膳过后。
李承乾走出神武宫,前往辽东讲武堂。
一路上,百姓们见到太子车架,纷纷跪地行礼,眼中满是敬重与感激。
李承乾微笑着示意百姓起身,他喜欢与百姓们近距离接触,听他们诉说生活中的琐事和对新政的看法。
讲武堂内,上千学子或是刻苦训练,或是研习战术。
李承乾到讲武堂次数是很多的,最多不过两三日便会来一趟,太多数时候都会亲自授课。
中层军官是军队的骨架,亦是整个军队强大与否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讲武堂是李承乾掌控军队权力的主要途径。
讲武堂对于培养忠诚之士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李承乾看来,一支军队仅仅拥有强大的战斗力是不够的,忠诚才是其灵魂所在。
讲武堂不仅仅是传授军事技能的地方,更是培养忠诚和爱国情怀的摇篮。
在这里,学子们不仅学习武艺和兵法,还接受着大唐文化和价值观的熏陶。
李承乾经常亲自到讲武堂,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