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谈妥了,周砚秋也不含糊,当即去后边取了六十块现大洋,拿红纸封好了,还贴心的罩了一个布袋子,方便携带。
耿嘉平自然看不上这六十大洋,但还是捏着鼻子拿了,又按照邱高峰的嘱咐,主动给周砚秋留了一张片子。
“掌柜的,这是我的片子,实话说,我家里还有不少这样的书,就连这畿辅通志其它几函,也不是没有,要是有别人要这书,你就给我打电话。”
周砚秋满脸堆笑接过来,“您看你看,我的柳爷诶!我刚想厚着脸皮问您要个地址什么的,以后也好登门拜访,您就拿出片子来了。”
一边说一边把汲古阁的片子也掏出来,两手递给耿嘉平。
等耿嘉平走了,周砚秋才拿着他的片子看了几眼。
心里嘀咕道:这人都混到卖祖产的份儿了,还有名片呢,看着片子,是新印的,这人也怪,就写个名字,然后留了个号码,没有任何头衔。
随手把名片收起来,看着桌上那一函畿辅通志,不由得笑了两声。
这个姓柳的还说什么有人还要买,就给他打电话,这畿辅通志是什么香饽饽?
周掌柜大小就在琉璃厂厮混,这玩古籍善本的,大多喜欢的是手稿笔记,要么就是一些词话之类的集子,或者一些名著的珍惜版本。
比如琉璃厂有个大名鼎鼎的老主顾,叫胡洪骍,曾经花数千大洋买了十六卷全本的《水经注》,轰动一时。
畿辅通志这玩意儿,说工具书不是工具书,说史书不算史书,也不知道那位段爷是怎么了,对这书这么感兴趣,别人谁还会买呢?
一边想着,一边指点小伙计,“把茶收了,下回有点眼力见,上这么好的茶干什么?这一函书收好,给段爷下帖子,请他来。”
小伙计一边麻利收拾,一边恭维道:“爷,您这桩生意又做成了,这世道,别的铺子生意都是越做越差,咱们倒是越做越好了,头两天我还听别人说,别看周掌柜年轻,可还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
人没有不爱听好话的,如果有,那就是装的。
周掌柜自诩风雅之人,整日吟诗作画饮酒品茶,捎带手就把钱挣了。
听了小伙计这话,笑骂道:“不用说好话,买卖做成了,少不了给你一块八毛的赏钱!不过话说回来,我还真是天生吃这碗饭的,咱们行的是雅事,当的是儒商,那些人跟咱怎么比?”
小伙计也机灵,“谢掌柜的!我这就去给段爷下帖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