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维护自己的信科实验室的日常支出,用来补充补充科研团队的经费,还有保持自己对于基础科学学界的影响力。
虽然QSKS的核心面向对象还是物理学科,特别是半导体材料领域。
但其实化学、生物之流的实验,也少不了用上其中的一两种功能。
这种集成式的,综合应用的软件,几乎是许多科学人的心头好。
更重要的是。
许青山的这个科算软件拥有一项别的科算软件都有所欠缺的功能。
本土中文化。
其他的科算软件,要么就是没有中文,要么就算有中文也是繁体中文或者是意思不太明确的,一看就感觉是机翻。
但许青山却为QSKS开发出了多语言版本。
特别是最近因为刘若川推荐了《数学原本》后,他开始学习法语,顺手就把法语版本加入了开发计划中。
就许青山自己的感受来说。
或许这科算软件还能成为他学习各种语言的一个锚点,世界主流语言,他都能一边学习一边加入到其中来,实在不想学的语言,找点人帮帮忙就行。
谁让他许青山现在在国际数学界炙手可热,到处都有想和他交朋友的人呢?
学术魅魔不外如是。
把QSKS的工作交接完,许青山没有再继续荒废时间了,一边准备着搬家的事情,一边开始认真地研究邦别理给自己寄来的手稿。
学校给许青山新安排的房子,还是在燕东园里,位置很好,就在贴近小楼区的第一排,楼层还是在5楼,房号竟然也还是517,只不过栋数变成了22栋,看楼体比较新一些,应该是后建成的。
三室一厅的格局很规正,这下进了屋里就没有之前那种一眼拥挤的感觉了。
每个房间的空间都很大,除了主卧有一个浴室外,另外两个客卧共用一个浴室。
许青山寻思了一下,打消了自己原本想把其中一个客卧改成集体书房的想法,而是保留了下来,方便外婆在南池子街的四合院住得无聊的时候过来住两天。
而是把原本的大客餐厅布局里,调整出了一片阳台区域,用来作为工区,剩下的依旧做成客厅,还是传统类型,有茶几茶盘的那种中式家具风格。
搬家的事自然不需要许青山自己劳累。
学校为他安排了免费劳动力。
比较辛苦的反而是江浣溪和佟童。
她们两需要对重新搬完的家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