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也只是贱收上来的粮食,并不是卖出去的价贱。
甚至很多时候,谷贱都是官府有意的,就是想借此多收百姓粮食,继而赚取中间的暴利差价。
从东汉开始,官府就陆续设有‘平准令’。
但大明是没有的。
所谓的‘平准’,全靠官员一张嘴。
朝廷觉得高了,就强权压一压,朝廷觉得低了,那就抬一抬。
太儿戏了。
大明的官员太少了。
真九品以上的,也就一万多人。
其他的绝大多数都胥吏,还有就是一些服役的。
在朱元璋时期尚好,这些胥吏还有上升的空间,能够凭借自身才能成为‘官员’,但从朱棣开始,就废除了这个上升通道,朱棣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对于自己看得上的,从来不吝啬赏赐,对于自己看不上的,那是厌恶至极,各种禁止。
也是从朱棣开始,朱元璋时期的‘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针,被彻底破坏了。
明朝的‘吏’没有上升通道,看不到任何政治前途,那么‘吏’作为明朝官场最庞大最有实权的群体,努力工作的唯一目的,也就只剩下一样了,就是利用职务之便,贪污腐败,吃拿卡要,盘剥民生。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大明的政治彻底歪了。
也彻底形成了一考定终身。
在这种畸形的政治生态下,东林党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
对于后世推崇的永乐之治,夏之白其实并没有太多感触,作为一个士人,他的感触最直观。
随着朱棣那一句‘自今御史勿复用吏’开始,大明的朝堂就彻底歪了。
御史不能用吏,那县丞和县令能不能用吏?六部主事能不能用吏?科道言官能不能用吏。
虽然朱棣当时没有明说,但在官场小心谨慎的环境下,吏部的官员,又岂会去冒险?在这种情况下,最安全的办法,便是全力培养翰林院庶吉士,降一格培养普通进士,选择性培养出类拔萃的举人。
同时关闭‘吏’进入官场的大门。
然而朱棣却没有想过,进士有师承,同年等私人关系,翰林院庶吉士又在同一个大院共事多年,等他们登上高位以后,几乎是自然而然就会抱团取暖,形成各种各样的团团伙伙。
至于后续腐败也好,架空皇权也好,都是顺理成章的。
在朱元璋看来,让天下人安分守己,便是对天下最有利的,但朱棣作为含着金汤匙的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