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心而论,救灾是历朝历代制度最完善的,也是最健全的,即便如此,依旧难以救助。
根本还是在于生产效率太低了。
不过生产效率这玩意,一时半会难以解决。
他也没办法解决肥料的事,想开启肥料这个‘高科技’,难度系数实在太高了,近乎要点满现代绝大多数的科技点,这不是当下大明的科技水平短时能达到的。
他目下做的努力,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解决粮食‘运输难’问题。
大明的赈灾治灾制度是很完善,但效率并不高,因为现在官府能借助的只有骡马、船舶等工具运输,漕运的效率是高,但难度很大,尤其是隋唐之后,黄河泥沙骤增,绝大多数航道都难以通行,像河南、山东、甘肃等地,想等到粮食,只能指望效率极低的骡马。
等粮食运到,耗时长久不说,承担运输的开销也是出奇的高。
而明灭亡的原因之一便有‘赈灾不力’。
非是不力,是没办法。
因而夏之白极力的想发展技术,弄出‘铁马’,还有疏通海运,就是方便天下更好的运输货物,至于提高农业水平,只能靠时间一点点的磨,再则便是通过开海,开启大航海,去美洲找到红薯、玉米等高产物种,他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保证天下不再出现大范围的饿死人。
这也是夏之白要告诉给吕沧他们的。
他们的志向,当是以结束天下长久的‘苦难’为目标。
见吕沧等人都抄写完毕,又都思考了一阵,夏之白则依循着惯例,开始随机点人了。
在一阵躲闪下,这场提心吊胆的询问,终于结束了。
夏之白笑着道:“你们回答的其实都没有太大问题,大明刚结束战乱,你们中绝大多数都是体会过颠沛流离的生活,因而对这些话是有一定感触的,你们回答的没错。”
“燕子归巢正常当归于屋檐下,但当时的燕子却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归于屋檐,反而在林木中筑巢。”
“这看似非常文雅的句子,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场腥风血雨。”
“赤地千里,百姓流离失所。”
“这是乱世惨象!”
“伱们都是从战乱下活下来的,眼下的安宁来之不易,因而更应懂得珍惜,更要懂得感恩,你们的恩情不在我,而当用于让天下更多人能得太平,让更多人能吃的起饭,不至于再饿死,不至于再颠沛流离,流离失所。”
“我不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