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也是阴毒,竟将阴蓄大志的帽子扣给了李彻。
这种罪证无需坐实,只需要在庆帝心中种下一颗种子,一颗怀疑的种子,便可哒哒滴答答......
一旦这棵种子生根发芽,父子二人之间的信任崩塌就是顷刻间的事。
然而,这群人太急了些。
弹劾的奏折像是雪花一样飞入宫中,随后立刻石沉大海。
庆帝没有袒护李彻,也没有对朝臣动怒,只是留中不发,选择了沉默。
脑子不够用的朝臣还在串联党羽,发起对李彻更大规模的弹劾。聪明人却已经开始收手,隔岸观火。
沉默,也是一种态度。
阴蓄大志这种事,若是两三个人向庆帝举报,或许还显得真实一些。
可如今,这么多人都异口同声说奉王阴蓄大志、有反心......看起来就太假了。
毕竟很多人连奉王的面都没见过,是怎么看出他阴蓄大志的?
弹劾李彻的人越多,越凸显出李彻是清白的,而且还是为了庆帝分忧,才受了这么大的委屈。
故而众臣的弹劾终究是无用功,李彻该怎么样还怎么样。
不仅没有任何责罚,就连鸿胪寺卿和锦衣卫指挥使的临时官职,庆帝也没收回。
锦衣卫如今已经完全改头换面,庆帝见了几次锦衣卫执勤的队伍,对这支队伍的新面貌赞不绝口。
不仅是外形上的改变,随着李彻办了大事后,锦衣卫整体的精气神都变了。
没了之前慵懒摆烂的样子,总算是有了些精兵的模样。
当然,也就是有点模样而已……
任宽、曹庸二人几次来奉王府求见李彻,想向他请教锦衣卫接下来的发展方向,李彻并没有见他们。
未来的锦衣卫会如何,和李彻无关,他不可能一直和锦衣卫牵扯在一起。
若是以后发展成了真正的锦衣卫,监察百官的皇帝鹰犬,到那时必然会令百官叫苦不迭。
到时候百官若是知道锦衣卫是被李彻‘带坏’的,必然会因此记恨上李彻。
想起后世那个锦衣卫的名声,李彻可不想让人把自己当做锦衣卫头子。
所以,还是尽早和锦衣卫切割为妙。
平静的生活只有不到两日,奉王府迎来了除李霖外的第二位客人。
李彻走出书房,笑着看向来人:“黄公公怎么有时间来本王这里了?”
黄瑾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