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候了,他的子嗣们居然还在为了争权夺利而斗争,完全不在乎他这个父亲的死活,脱罗心有戚戚然,眼前一黑,直接气死了。
海西女真部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叶赫那拉氏的权力争斗比爱新觉罗氏还要厉害,甚至几名兄弟在牙帐内就大打出手。
无论如何,陈策针对辽东的手段基本全部奏效。
……
七月初,京师暴雨,雷电击垮了西苑的大殿。
这本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陕西巡抚杨一清等人上书弹劾陈策,理由也很奇葩,上天警示朝有奸佞,祈求弘治皇帝罢黜陈策侯爵!
还有一些地方巡查御史则弹劾陈策并未实权官,却屡次入宫,有悖礼仪,请弘治皇帝多听内阁六部诸公建议,勿要破坏礼仪随意召见泰安侯问策。
他们还举出前朝外戚乱政的例子,以此来言明陈策可能会给大明带来的危害。
地方言官们对陈策的抨击愈演愈烈,毫无征兆。
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都能上升到陈策祸国殃民的地步。
陈策从未想过在这个时候,居然还有人来弹劾自己,但细想之后又恍然大悟。
以前他很少出现在台前,全部都在幕后给弘治皇帝出主意,进入弘治十六年后,陈策进入乾清宫的次数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躁动。
甚至可以随意左右天子的意思,天子对臣僚的建议还能思考,但对陈策的建议却无条件相信,这难道还不能反应出陈策有实际控制大明帝国的趋向吗?
他们尽忠的是朱家皇帝,而不是陈策。
归根究底,就是陈策现在对帝国决策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一些文官们开始惧怕陈策的权柄,所以才会如此不遗余力的弹劾陈策。
虽然这些弹劾并不能伤害陈策分毫,但对一些不明所以的文官们来说,舆论的力量太强大了,他们也不知陈策做了什么,反正只要跟风弹劾陈策,就变成了当下的政治正确。
无论如何,他们要弹劾到陈策不敢随意进出乾清宫为止。
陈策识趣的这段时间没有入宫,若不是他知晓自己时日不多,也不会如此激进的每次都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也不会隔三差五就会朝乾清宫跑去。
到七月中,陕西渭州知府上书弹劾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巡抚陕西御史、督理马政官杨一清,言其在陕西以建设马场为由,肆意侵占民宅民田。
当这则奏疏送到京师后,东南、西南如徐经、唐寅、王守仁、王务弼、祝枝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