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可是很重视号脉的,老百姓也没有不知道的——这一点,曾经门里出身的赵仁琦是很明白的!
开始,赵仁琦在那里摸着自己的脉搏,好一阵子揣摩、感受;然而,令他失望的是——他什么也摸不出来,就是知道脉搏在跳动。
赵仁琦怎么会懂得脉象呢?怎么会摸脉呢?
他根本就没有学过医;虽然他当年考上了“燕京中医学院”,但没上成他父亲就出事了,家也跟着出事了!
后来,也因他父亲的缘故,他放弃了继续学医、行医的年头!
怎么办?他只能从原文的文字来逐字逐句理解和推断。
回过头来赵仁琦再看原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此处共四段话(或四句话),第一段话是标题,应该是总指病区位置的——太阳病。
阳表外,阴表内——赵仁琦还是知道的;他们下棋的时候,经常说阴招什么的——阴招自然是在暗处,或见不得人的;那么,阳自然是与阴相对的,见得人的。
太阳——太是大的意思,很大,特别大,最大;这样一来,太阳病,岂不是可以理解成:在外面的最大区域的病?
人体外面最大的区域在哪儿?自然是表皮了!
什么风寒,什么雨淋——不都是先招惹到人体的表皮吗?
如此,病的全局出来了——表皮!说明他自己的病,目前是在表皮,没有往里面深入。
那么,变化呢?
接下来,看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脉象的变化出来了:脉浮了!
“浮”字好理解啊:不就是浮起来吗?像水里漂个什么东西一样,一浮一浮的——那一定是在上面,在表面。上面、表面在哪儿呢?一定是在皮肤表面。
到这里,赵仁琦的心里一动:刚才摸他自己的脉搏的时候,那跳动的感觉好像就在皮肤表面——难道那就是脉浮?
变化找到了;那么,妙法呢?
仔细读了读第二条和第三条,赵仁琦感觉这两条里有说中风与伤寒的脉象区别文字:
“脉缓者,名为中风”;“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原文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