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不愿意,你迟早有一天要离开你的财物,你对财物的悭贪,反倒是在整个过程当中你累积一个悭贪的业,你来生会因为这样子而贫穷,所以「诸未施财无常灭」。
第二个选择,「由施反成有财库」。我们今天可以选择把财物布施出去,在布施的过程当中,我们会累积一个善业,就是把财物换成善业。因为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死亡能够破坏我们的财物,但是死亡不能破坏我们内心的善业,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会把无常的财物转成坚固的善业,你来生会因为这样的善业而继续得一个安乐的果报。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讲一个譬喻来解释这个道理,他说:在森林当中有两户人家,这两户人家都是有钱人家,这个时候这两户人家突然间起火,火烧得很厉害。有一户人家,他光顾着救火,就拿这个水去泼房子,结果这个房子还是被烧掉了,没有办法救了;另外一户人家是有智慧的,他看到这个火势如此的猛烈,他知道这个时候救火没有办法,他就赶快利用剩余的时间,到房子里面把价值的珍宝拿出来,到其它地方再盖一栋新的房子。
龙树菩萨讲这个故事是说:世间上有两种人:第一种人就是房子被无常的火所燃烧,就是我们一天一天的面临死亡,我们爱惜这个生命不愿意布施,结果死亡的时候全部都破坏了;一个有智慧的人,他能够运用生前的时候加以布施,结果「由施反成有财富」,把无常的财富转成坚固的善业,来生还可以继续受用。我们应该从因缘法上去思惟,来对治我们的悭贪,这个是第二条戒「悭惜财法戒」。
己三、瞋不受悔戒
前面的两条戒都是依止贪心跟贪心的等流所造成的罪;这以下是依止瞋心,瞋心所做的罪。好,我们看戒文:
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由是因缘,不唯发起麤言便息;由忿蔽故,加以手足、块石、刀杖,捶打、伤害、损恼有情;内怀猛利忿恨意乐。有所违犯,他来谏谢;不受、不忍、不舍怨结:是名第三他胜处法。
一个菩萨他「长养如是种类忿缠」,长养就是数数现行不修对治,菩萨对烦恼一次一次的活动,他内心当中完全不采取对治的行动,就是放纵它,一次一次的放纵。放纵什么烦恼呢?「如是种类忿缠」,忿是瞋恚心,缠是烦恼,烦恼活动的时候会缠缚内心,使令内心不自在。这个地方制戒的意义有三种层次,种类就是层次,事实上是有身口意三种瞋恚的层次,这三种层次具足了,才构成了犯戒的条件。
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56992023
妙音0提醒您:看完记得收藏【花荣书院】 www.unuen.com,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期待精彩继续!您也可以用手机版:m.unuen.com,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