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来:
何以故?非诸菩萨于净持戒身语意业寂静现行诸有情所,起怜愍心,欲作饶益;如于暴恶犯戒有情,于诸苦因而现转者。
为什么菩萨对于暴恶众生、犯戒众生加以放弃是犯菩萨戒呢?佛陀说:非诸菩萨,不是说菩萨单单只是去摄受这些持戒清净的、乃至「身语意」清净的众生,他内心当中寂静现前,寂静是他有这种止观的力量来调伏他的烦恼,所以他内心当中是一种寂静相。意思就是说,菩萨所摄受的众生,不应该只是单单于持戒清净、内心有寂静调伏功能的众生。
而生起怜愍,而生起种种的摄受饶益。菩萨也应当对于内心暴恶,身口有犯戒行为的众生,内心当中有种种的苦因,苦因就是有烦恼跟罪业,这是招感痛苦之因,有烦恼罪业的众生在内心当中现行的人,也应该生起怜愍之心,也应该以种种的方便来摄受饶益他。
如果我们受了菩萨戒,我们可以稍微回忆一下:你当初所发的愿是「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也就是说在我们整个广大的菩萨道当中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当初你发愿并没有简别所度的众生,就是我们当初发愿的时候并没有说「我只度化善良的众生,暴恶众生我不度化」,我们没有发这个愿。
而且古德在这个地方开示说:菩萨要面临两种众生:第一种是寂静现行,身心调柔;第二种是暴恶众生。但是这当中,其实暴恶众生更须要你度化。为什么呢?因为他寂静起现行,你不度化他,他死掉以后,他起码不到三恶道,所以他来生至少保存人天的果报,他还可以继续在三宝的境界当中不断的栽培善根,乃至于成就圣道,所以在整个度化当中反而不是那么的急迫。
但是暴恶众生可不同了,暴恶众生他内心当中有烦恼罪业,他遇到你的时候,你不加以开导来改变他,他马上就到三恶道去了,他就要承受生命很大很大的痛苦,所以暴恶众生在度化的因缘当中反而更加的急迫、反而是更加的急迫。这个地方,如果我们对暴恶众生随便加以放弃,这样子就是犯了菩萨戒。
这个地方我们简单说明一下。当然我们「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这个度你要知道这个众生的因缘。智者大师说众生有四种:有一种众生是根利遮轻,善根强、烦恼淡薄,这种众生最好度化,每一个人都想度这种众生,随便讲几句他就进步很快;有一种众生是根利遮重,善根强,但是他内心烦恼也重。就是说有一种众生他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他可能遇到一些不好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