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苦,欣求不生不灭的涅槃乐,所以他对引生痛苦的烦恼跟随烦恼是深心厌离的,你看阿罗汉认为烦恼是像大火在燃烧一样,他要赶快离开这个火宅。阿罗汉如此,其实大乘菩萨也是相同的道理,他对于大般涅槃也是欣乐亲近,对于引生痛苦的这些烦恼跟随烦恼也是一样深深的厌离,而且这种心情是倍过彼百千俱胝,俱胝就是亿,大乘的菩萨对于烦恼跟随烦恼的厌恶是百千亿倍于声闻人,不要说是不怕,比阿罗汉还害怕。
为什么呢?这以下讲出理由了,因为声闻人他只为了个人自身的利益、自身的解脱、为了证得我空的义利,而勤修这种戒定慧的正行,所以阿罗汉他只是为了自己的解脱,他为了自己的解脱尚且要证得我空来对治我们内心的我爱执!菩萨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解脱,而来证得我空法空这样的一种解脱,勤修六波罗蜜、自利利他的妙行,所以菩萨应当要在生死当中修集无杂染心,无杂染心等于是要修集清净心、我空法空相应的清净心。
他虽然为了利益有情众生的因缘,在表面上随顺这种生死的有漏事业而行,但是他内心是清净的,所以超越出阿罗汉的无杂染法。
无杂染法等于是清净心,所有三乘圣人的共同相貌就是清净心,三乘共坐解脱床,只是说这个清净心有所不同。阿罗汉的清净心没有大悲,他的清净心只是安住在空性,所以他的涅槃叫偏空涅槃;大乘菩萨的清净心有大悲心,他能够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在清净心当中生起种种的妙用来度化众生,所以不应该说菩萨不厌恶生死、菩萨不断除烦恼。不要说是不断除烦恼,我们可以这样讲,其实你在修学菩萨道,你第一个就是要先断除烦恼,说是菩萨有断恶、修善、度众生,其实断恶是最重要的基础。一个初学者你还应该偏重在断恶,在修善、度众生方面刚开始只是在作意、发愿。
如果我们今天一个初心菩萨,内心烦恼的调伏还没有到达一个程度,你就广修善法,以后会出事情,因为你的大悲心活动的时候,你的烦恼也跟着活动,跟着活动,我们现在是一个没有资粮的菩萨,等到你善业修多了以后,你福报大、你讲话有力量的时候,而且你这个讲话是邪见跟烦恼的时候,那对佛教的伤害是不可思议的。虽然你也做一些慈善事业,但是你对佛教也产生的负面力量,那个时候是谁也没办法劝谏,一个福报大的人要做的事情,谁也没办法障碍。
所以我们宁可应该在次第上先调伏自己,在我们自己的资粮还没有准备好之前,其实你还不急着去修善、度众生。换句话说,这条戒的意思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