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修习六种的波罗蜜,这六种波罗蜜的善法是一切安乐的根源,所以我们为了追求安乐,也必须要去修习善法,所谓的摄善法戒。
摄律仪戒跟摄善法戒是成就自受用的功德,就你自身的离苦得乐。
既然我们也希望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应该修习摄众生戒,在我们的生命当中,我们随缘尽分的去度化众生,使令众生也能够离苦得乐,就是大悲心的摄众生戒。当我们付出行动的时候就有这三个方法,就是断恶、修善、度众生,这是我们生命当中所要做的三件事情。
这一科是讲到「摄善法戒」,就是修习六种的善法,现在是讲到第六科的「般若度」,首先我们看般若的体性,看《补充讲表》第十页:
○附表六─般若度
(一)智慧自性
最后一个附表般若度,首先我们解释智慧的体性,再说明智慧的差别。我们先看智慧的体性,看论文:
总言慧者,于所观境,事物或法,能具拣择,此通于五明处善巧之慧也。
─《菩提道次第略论》─
拢总来说,所谓的智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于所观察的境界。什么是所观察的境界呢?这当中提出两个:一个是事物,一个是法。
事物就是佛法的世俗谛,就是说整个十法界的因果,我们能够观察到:一个人富贵是从持戒中来,一个人长得庄严是从忍辱中来,我们能够通达这个世间上痛苦跟安乐生起的差别因缘,这个叫做事物,也就是诸法的别相。
法是讲到说法的真谛,就是说明不管是富贵的果报、或者是卑贱的果报,它们都是因缘所生法,它的本性都是我空法空的,所以这个法就是诸法的总相,一切善恶的法它的本性都是无自性的,都是假借因缘所生的。
当我们内心当中去观察世俗谛的因缘、或者观察真谛的空性,我们内心能够具足拣择的功能。拣择的功能我们说明一下,拣就是判定是非,择就是善知取舍,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
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对宇宙间诸法的相貌,我们第一个应该要能够判定是非,我们能够如实的知道什么是一种功德的相貌、什么是一种过失的相貌,什么样的因缘会给我们带来快乐,什么样的造作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你内心当中有这样一种判定是非的功能;
其次,当你判定是非以后,你内心能够产生一种善知取舍的对治力,你能够舍掉痛苦的恶法、追求安乐的善法,你内心有这样的对治调伏的力量;当我们内心当中对于诸法的差别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