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可能吧?”
“怎么不可能,我姥姥的妹妹的孙子的媳妇的妹妹嫁的就在张家村,修大路占房子没占到,旁边的人家就占了,就差一点,这些天天天搁家里拍大腿呢。”
“真的?”
“当然是真的。”
“我不信。”
“嘿,你小子这是羡慕了吧,等卖了粮,咱们去县里上工,就从张家村的桥上过,到时候你下去问问。”
“我不相信啊!”
说着说着,就有一人破防了,全然没有注意到另一人嘿嘿的笑,这是在之前就破防过了。
羡慕嫉妒恨的事,不能就自己,当然也要让“好兄弟”一起。
十万座社学。
两万五千里直道。
这两件事是朝廷的国策,工部撒出无数人手,对全国范围内的道路进行勘探和规划,经过八个多月的努力,社学位置、直道位置,两京一十四省(包括北原省),基本全部落定。
正好,诸省府县有钱了,不等朝廷户部计算准确修建耗费钱粮,知县、知府、巡抚,就一层层上报,暂时不必户部拨银,地方上能自己解决。
甚至于,在两件国策以外,诸省府县还建议朝廷对地方上的河道、水利重新梳理梳理。
特别是河南巡抚,有了钱粮后,膨胀的想要给黄河改改道。
在此之前,黄河有五次改道,第一次改道: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次改道使得黄河下游的流向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东北方向转向东南,经过河南、山东,最终流入渤海,这次改道固定了一千多年。
第二次改道:发生在西汉王莽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黄河在河北大名县决口,导致河道偏东南,经过山东聊城,最终在山东滨州进入渤海。这条河道也被称为东汉故道。
第三次改道:发生在北宋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黄河在濮阳附近决口,改向北流,主要途径河北大名、馆陶,山东乐陵、无棣县入渤海。不过期间也有短暂的河道变化,这条河道称为北宋故道。
第四次改道:发生在南宋时期,这次改道是由于南宋时期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在滑县人为决口,导致黄河向南流入黄海,并且河道分成南北两条,南流经济宁泗水夺淮入黄海,北流经大清河入渤海,统称为南宋故道。
第五次改道:发生在本朝,这次改道主要是由于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导致河床抬升,最终在江苏境内夺泗入淮,形成了一个新的黄河三角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