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做呢?就是奉持菩萨戒法,这个当中有很明确的指导──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来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那这个叫做菩萨戒。
瑜伽是一个譬喻,也可以说是一个赞叹。瑜伽的意思就相应,这相应的意思就是相应于大般涅槃。
佛法对于生命的看法是因缘观,就是说你今天有什么果报,是因为你因地造了什么业而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就是说你今天造五戒十善,这个业是随顺于人天的果报;你欢喜修习四谛十二因缘、修习空观,你这个业就是带引你趋向于偏空的涅槃;我们今天能够奉持菩萨的戒法,我们的内心就能够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来引导我们趋向大般涅槃、趋向佛的万德庄严。
所以这个相应是在赞叹我们奉行菩萨戒以后所产生的一个功德,就是有趋向大般涅槃的力量,所以叫做瑜伽。
本就是依止的意思,就是我们修学菩萨戒法的一个依止处,叫做本,就是佛法是有根据、是有本之学,这叫本。这个地方是简单的把瑜伽菩萨戒本作一个说明。
戒法,当然我们有世间的戒法跟出世间的戒法。世间的戒法就是五戒、八关斋戒。我们讲出世的戒法,大方向是两个戒法:一个是声闻戒,一个是菩萨戒。
声闻戒跟菩萨戒的差别:
声闻戒又叫做护世讥嫌戒,菩萨戒叫做常住佛性戒,佛陀制这二个戒的目的、宗旨是不一样。声闻戒法的目的是要令正法久住,就是佛灭度以后,「佛法二宝赖僧弘传,僧之所系唯依戒住」,就是佛灭度以后,佛陀希望他的正法在世间流传,就必需有声闻众来住持这个正法。而声闻众的修学轨范必须要遵守声闻戒法,因为声闻戒当中有很多的事项是在保护一个出家众的威仪,使令居士「未生信者令生信,已生信者令倍增长」,靠着声闻人奉持美好的威仪,让居士生起恭敬之心,因为这个恭敬心,他能够修习佛法得到解脱,所以我们看声闻戒的制戒因缘,都是要等待因缘才制戒的。
菩萨戒不同,菩萨戒法是佛性常住戒,它是约心地安立的,不是约外在的事相安立的,所以你看菩萨戒法是不必等待因缘,佛成道以后顿制菩萨戒,马上把菩萨戒法制定出来。也就是说,声闻戒是一种护世讥嫌戒,当然有它一定时间、空间的因缘,每一个时空不同,所以每一尊佛在制广教戒、略教戒的因缘就会有所不同,因为每一个众生的讥嫌因缘不同。
但是菩萨戒是依止每一个有情众生一念的心性来制戒,这个现前一念心性是超越时空的障碍,所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